公园城区建设:

让美好龙岗拔节生长

版次:A04来源:深圳侨报    2025年02月07日

龙岗儿童公园。龙岗区委宣传部供图

大运公园。龙岗区委宣传部供图

嶂背郊野公园。张智远摄

公园建设是龙岗区城市建设与居民美好生活蝶变的鲜明例证。深圳市在2012年提出了“千园之城”计划,目标是在2020年前建成1000座以上公园,建设美好深圳、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在此大背景下,龙岗区在建区以来已经提速公园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大力推进城区公园建设。至2024年,龙岗城区公园达到了299座,超额完成了“十四五”期间建设250座公园的目标,居民实现“开窗见绿,漫步入园”,龙岗宜居指数和居民生活品质得以大幅跃升。

特约撰稿人 黄腾龙

2023年12月28日,人们期待已久的龙岗儿童公园正式开园。这天,这个建在山体上的公园里人声鼎沸,通往公园的道路上接踵摩肩。从规划到建成历时近10年的龙岗儿童公园,是深圳市目前规模最大、功能最全、业态最丰富的儿童森林主题公园。它的火热开园,为龙岗区公园建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建区起步: 公园覆盖主要建成区

公园作为城市的慢行系统,其建设事关城市品质和民生幸福。

1993年建区时,龙岗城市建设主要聚焦于生产、居住和消费,以厂房、居民区和街道商场为主,公园绿地等慢行系统较为缺乏。当时全区只有3座公园,分别是横岗人民公园、横岗茂盛公园和平湖鹅公岭公园,总面积仅5.5公顷。而相较于当时844平方公里的辖区管理面积和近100万人口的需求,5.5公顷的公园可谓杯水车薪。由于龙岗区当时交通严重滞后,人们逛公园要跑很远的路,周末外出游玩休憩也缺乏公共空间。

1994年,建设部(现“住房和城建建设部”)发布《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对城市公园建设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一政策东风让刚刚成立不久的龙岗,掀起了公园建设的小高潮:

布吉公园1994年建成开放,是龙岗建区后的第一座综合公园,一度赢得了“小苏州园林”的美誉;龙园公园1995年建成开园,是全国唯一的龙文化主题公园;1996年,南岭村投资建设的求水山公园对外经营,主峰可尽览深圳水库等美景;龙潭公园1998年建成开园,是当时龙岗区面积最大的综合公园。

到2007年大运会举办权落地深圳前,龙岗区建成各类公园11座。其中,求水山公园和园山风景区属于集体经济或社会资金筹建的收费型游乐园;龙城公园成为中心城区最大的公园;平湖生态园是一座以科普教育、旅游观光为特色的生态滨水公园。

龙城公园园林设计水准较高,加之近年来对地铁顶盖改造,打造了“活力谷”,成为公共设施与公园融合建设的典范。

就公园建设的艺术性而言,当时首推龙园公园。龙园公园由当时龙岗镇政府投建,是全国唯一的龙主题园林式公园。园区跨龙岗河两岸,面积22.5万平方米,其主要景观包括巨龙广场、九龙壁、五龙亭、廻龙桥、罗汉塔等。除艺术雕塑和建筑景观外,龙园公园还有2000多平方米的奇石馆、1000多平方米的客家精品展馆、3000多平方米的巨龙展厅以及3000平方米的东区展馆。游客入园,如徜徉在具有东方神韵的画卷中。

回顾建区初期的公园建设,虽然总量不多,但公园基本覆盖到了当时的主要建成区,居民无需“劳师远征”就能逛公园。如今老龙岗们回忆,那时候的广场和公园,在早晨和傍晚人流特别旺;而在周末更加热闹,大家到公园拍照、游玩、唱歌、跳舞,生活味特别足!

大运提速:

公园建设腾飞跃升

对于龙岗区的公园建设,大运会是一个新的起点。

随着2007年深圳取得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主办权,主会场选址在龙岗区当时的“体育新城”,全区城区建设迎来了高速发展期,公园建设也大举提速。

一组数据或更能直观展现当年热火朝天的公园建设:2008年,龙岗区3座公园建成开放;2010年,也有3座公园开园;世界上首个以“大运”命名的主题公园于2009年开建,在2011年大运会开幕前向公众开放;而在大运会成功举办后的2013年,一年就建了38座公园,公园数量突破100座。历时5年,龙岗区建成了89座公园,是“深圳速度”的生动体现。

除了大运会对龙岗城区建设的拉动作用,还有一个背景是2012年深圳市提出的‘千园之城’计划。这个计划准备在2020年建成1000座公园,为全市公园建设拧紧了“发条”。龙岗区乘势而上,快马加鞭推进公园建设,打造了一批独具特色的公园。

“凤凰山国家矿山公园那个地方,原来是位于城区里的辉绿石矿坑。”平湖街道退休老干部陈建平回忆说。矿山关停后,龙岗区将生态修复和公园进行一体化设计,结合生态环境整治、矿业遗迹和平湖地方文化,打造了一个矿山文化主题公园。作为全国首批28家国家矿山公园之一,植入了生态林、采矿文化景观、步道和广场,融科普教育与休闲娱乐为一体,可谓匠心独具。

与凤凰山国家矿山公园异曲同工的是红花岭低碳公园。这个公园将垃圾填埋场改造成为公园,不仅实现负面环境的正向转化,还突出低碳发展主题,向居民宣传了低碳生活理念。这些公园不仅有了慢行慢跑系统,还注重居民游娱研学的内容植入。比如回龙埔社区公园,是龙岗区首个儿童友好型公园试点,满足居民亲子互动和儿童嬉戏的需求;鹏城万里绿道建设和八仙岭公园则以满足居民慢行和健身需求为主;布吉石芽岭公园是一座集休闲娱乐、运动为一体的高标准、现代化的大型“生态体育公园”;红花岭革命纪念公园则将红色革命文化融入了公园,园中的战斗机、坦克等军事展品,更让孩子们流连忘返。

作为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配套设施,大运公园是这一时期打造的标杆性项目。其总面积达418万平方米,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以及后来建设的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融为一体。园内登山道总长6670米,水域面积12万平方米,绿道总长8500米,贯穿神仙岭水库、生态体验区、花山花海、叠溪谷、自行车赛馆、网球中心、公众高尔夫球场、大运中心等特色景观,串联了龙岗中心城整个片区生态板块,是深圳自然与城市相融相生的典范。居民可以在绿道上骑行,在草地上露营。周末或节假日,人们三三两两带上帐篷、折叠桌椅,在林间草地上铺上防潮垫坐下来,吹着山风、吃着零食,一边与家人朋友聊天,一边看着孩子在草地上嬉戏,好一派惬意的都市时光。

公园连城:

数质并进共绘美好城区

2024年,一项名为《关于加快推进大运公园群“六园连通”的建议》的重点提案,被数位龙岗区政协委员提了出来。委员们建议:“未来在龙岗的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通过廊桥、连桥、步道,就可以游走在互通互联的‘六园’(大运公园、龙城公园、龙岗儿童公园、龙园公园、龙潭公园、嶂背郊野公园)中,乐享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片区的山、水、城”。

这一饱含情感的展望,体现出龙岗区新时期公园建设的重要理念,即更加注重连通:连通公园群落,让居民进一园游多园;连通公园与居民生活区,让居民出门入园。

这一转变的最初节点是2016年,加速期则自2021年起。

2016年深圳推进“东进战略”,要把龙岗打造成为深圳的东部中心。为落实好这一战略,龙岗区成立了落实“东进战略”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成立了包括“山环水润”在内的5个专责小组。“山环水润”小组主要负责推进美丽龙岗和治水提质工程,建设“漫享自然、绿映织城”的宜居龙岗,将现有的公园、水库和绿道连接起来,是其重点任务之一。主要是通过建设绿道、廊道和新建公园等方式,串联现有资源,构建具有文化、景观、旅游等功能的环状慢行系统,形成大中心城环、坪地环、布吉环、横岗环“1+3”四大绿环,打通居民与公园之间的断连区。

“‘山环水润’的亮点就是连通。这个理念跟后来市里‘山海连城’理念是一样的,就是通过环线把资源串联起来,提升老百姓逛公园的体验。”参与“山环水润”项目设计的龙岗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四级高级主办付志东谈到。在具体执行中,比较走心的就是增加小区与公园间的廊道或步道,让居民出门就能入园。

“山海连城”是深圳市2017年提出的概念,将山海资源通过慢行系统串联起来,建设更生态、更宜居、更美丽的深圳。同年,深圳市出台了打造“世界著名花城”三年行动方案。

龙岗区将“山环水润”中关于大型公园、社区公园、生态林建设目标和深圳市三年行动方案结合起来实施,给每个街道下达了每年至少建2个街心花园或社区花园的指标,进度非常快。到2018年,龙岗区公园总量达到了200座。2019年9月,深圳的公园总量达到1090座,完成了“千园之城”建设目标,龙岗区也迈入了“公园城区”建设的新阶段。

2021年,龙岗区成立“美丽龙岗 精彩蝶变”领导小组,加速推进城区品质建设,出台了“一河三廊”复合型生态骨架慢行体系建设规划。龙岗“山海连城”建设计划提出了“公园城区”新概念,以“连生态、连生活、连生产”的理念,规划了“1+4公园群”项目,加大了社区公园和重点公园建设的马力,并采取“天桥连廊、道路退让和下穿高架”等方式推进生活区、消费旅游场景和公园群连通,要将龙岗区打造成为一座大公园。

社区公园注重社会共建与居民参与,向社区、校区或单位公开征集选址、设计和运营方案,利用社区或路旁边角地打造“口袋公园”。从2020年至2024年,龙岗区建成共建花园75个。大家一起动手,打造自己喜欢的公园,无疑强化了公园与居民的情感连接。龙岗共建花园项目(2022)获得了美国建筑大师奖(AMP)和2024伦敦设计大奖。

重点公园则建设了一批高质量的品牌公园:2020年,布吉思清公园建成;2021年,嶂背郊野公园、雪竹径公园、丁山河低碳城滨水公园和三联郊野公园建成;龙岗儿童公园和首座零碳公园开工建设。其中,思清公园是第一座立体绿化海绵城市建设典范项目,嶂背郊野公园是龙岗区第一座融合经营城市理念、配有书吧的郊野公园;龙岗儿童公园建成了全区最热门的公园,成为龙岗城市新地标、全市遛娃游玩的首选地。

随着社区公园、街心公园建设和“山海连城计划”不断推进,社区的边边角角成为居民休憩锻炼的“金边银角”,儿童公园、凉帽山公园等一些重点公园与居民区、公共空间的节点被打通,“六园连通”也在加速落地,公园与居民区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

到2024年年底,龙岗区公园总量达到299座,其中郊野公园6座、综合公园26座、社区公园213座、口袋公园54座,总量占比全市第一,居民出门300米见绿、500米入园,“开窗见绿、漫步入园”的“公园城区”在龙岗基本实现了。

从建区之初的3座,到如今的近300座。30余年,龙岗区人口增长了4倍,公园数量增长近100倍。这一增长的背后,是公园逐步走近居民生活、融入居民生活到引领居民生活的变迁,是居民受逛公园的苦到享逛公园的福的转变,是从郊区龙岗到东部中心龙岗、从工业化龙岗到生态美丽生活美好龙岗的精彩蝶变。

观察眼

嶂背郊野公园的范例价值

2024年11月,位于深圳龙岗的嶂背郊野公园,斩获IFLA AAPME国际园林师联合会杰出奖。其策划与设计建设历经多年酝酿,在各方努力下快速成型,可谓是龙岗公园建设的一个缩影。

嶂背郊野公园是在积极响应居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背景下启动的。紧邻该公园的龙城街道嶂背社区,原来公园匮乏,由于沈海高速和宝荷路的分割,居民休闲难觅去处。社区居民迫切希望利用两路交界的林地打造一个公园,这一呼声得到了主管部门、政协委员等各方关注,并引起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多方协同推动下,促成了公园的立项建设。

立项之后,嶂背郊野公园却遇到了一系列难题:由于嶂背郊野公园地块属于林地,土地权属十分复杂,有国有土地、有企业代征地,还有集体土地,且集体土地还分属不同的村集体,同时还有已转让商业开发土地,协调十分困难。而在公园选址建设时,又面临着林地施工、林木砍伐等极为严格的林地管理审核要求。对此,龙岗区制定周密方案,获得市林业部门肯定,最终顺利通过了森林方面的审批。而在土地权属的协调处理上,通过龙岗区多部门的反复协调,最后以“退地还钱”方式,将土地收回用于公园建设,这相当于区财政掏钱买地建公园,可见其决心之大。

如今的嶂背郊野公园,成为深圳远近闻名的“网红”公园,这与公园规划设计的开创性也密不可分。其以“城市郊野、丈量自然,律动山间、享趣嶂背”为理念,划分为风景游览区、生态修复区和生态保护区,形成了都市郊野环、城市会客环和山林科普环的“一轴三环”景观格局。在嶂背郊野公园,打造了居民自然会客厅,建成了龙岗首个公园图书馆,形成了以森林游憩、教育科普、社区休闲为一体的城市郊野公园。值得一提的是,其空中廊道不仅是一个“网红”打卡点,还成为了很多公园建设设计的案例示范。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