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
版次:A04来源:深圳侨报 2025年03月21日
位于龙岗区坂田街道岗头社区的华为总部基地。龙岗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为(龙岗)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龙岗融媒资料图
1997年,华为在生产基地及总部搬迁至龙岗区之后,迅猛发展为世界级企业,到2024年销售额逾7000亿元、员工总数超过20万人。其间,龙岗为华为提供了土地、交通、后勤保障等资源,华为除了为龙岗贡献了税收之外,还发挥链主作用,磁吸产业链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技术人才在此集聚,为城区智慧化转型提供技术支撑。华为在通信领域的知识产权和5G技术位居世界第一,龙岗也连续七年蝉联全国工业百强区之首,双方相互成就,共同见证了龙岗改革开放三十余载的光辉历程。
特约撰稿人 黄腾龙
2025年2月20日,一场盛大的华为尊界S800技术发布会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以他一贯的风格介绍途灵龙行智驾平台:“凌波微步、踏水无痕,从被动智能向主动智能的全新跃迁……”这段话的具体内涵可能难以感知,但言语间放射出的光芒却在感染着风闻的每一个人。近年来,这种科技和产业进步的讯息,不断从根植于龙岗这片热土的头部企业传出,也有如这片土地的生长,一步一个脚印,奋力奔跑前行。
招亲:瓶颈期的因缘际会
华为总部基地所在的坂田街道岗头社区,如今已是名商大贾的云集之地。岗头股份发展合作公司董事长陈小明早年曾在原特区内当的士司机,当他看到原特区内高楼起,就会想起那个还是泥巴土路的村庄,何时也能光鲜亮丽呢?
陈小明的想法,也是当时原特区外所有人的心思。在改革开放之初,深圳原特区外农村也在“种厂房”,引进“三来一补”企业。由于其产值低、污染大,1993年,原特区内停止“三来一补”企业的注册审批。虽然原特区外还可以承接,但“腾笼换鸟”的念头一直在党委、政府心头萦绕。
1993年龙岗建区,制定了“两城一区”的发展思路。布吉镇的坂雪岗工业区聚集了100余家“三来一补”企业,虽是当时“两城一区”中发展相对较好的地方,但也存在着各自为政、散小凌乱的问题。龙岗区试图引进高科技企业,提升发展质量。1992年2月,任正非主持关于组建莫贝克公司的第一次研讨会,尚在筹备建区的龙岗区领导到场介绍了龙岗区的投资环境,希望莫贝克将生产基地建在龙岗。这是龙岗与华为的第一次交集。
1994年,龙岗区成立坂雪岗工业区建设指挥部,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深圳分院为“坂雪岗”做总体规划,为承接高新产业及其配套做好了前期规划准备,并出台工业区内出让土地收入不纳入财政预算、返还给工业区做基础投入的特殊政策。
这一年,还在南山区的华为公司销售额突破了8亿元,员工超过1000人。高速发展的华为,土地空间已成当时的紧迫之需。
1994年,华为开始找岗头村商量用地问题,龙岗区、布吉镇为争取华为的进驻,向村民力陈其好处。
今天华为总部基地所在地,在当时分别属于布吉镇坂田、雪象、岗头三个村,其中岗头占80%。按照当时的方案,这片土地以每平方米10.05元的价格转让。大多数村民都不接受,他们担心土地出让之后,大家生活如何维系?经过多轮协商,龙岗区采取税收返还并为村民预留一批土地的方式,取得了村民低价出让土地的支持。
1995年,营业额已达15亿元的华为公司,成为各方争取的对象。为此,1996年,深圳市政府特地安排南山区、龙岗区和宝安区主管工业的副区长分别到深圳市政府发表演讲,并邀请华为高层现场聆听。刚从布吉镇委书记升任龙岗区副区长的欧官成作了热情洋溢的“迎亲报告”。一番比较后,华为选择了岗头。
多年以后,《华为基本法》的主要起草人之一、参与华为坂田基地奠基仪式的彭剑锋教授在一次口述中说,“当年我们还很诧异,为什么任正非选了这么块荒郊野外的地方?现在看来,老任的这个决策是非常正确的。”
结亲:共赴春天的故事
1994年,华为CC08程控交换机研发出来,主要市场从“农村”走向“城市”、走向全国,企业发展面临转型。这一时期在华为内部称为“二次创业”。因此坂田基地的建立,对于华为的发展意义非常重大。
在各方面的协力推进下,1997年1月26日,华为坂田生产基地破土动工。首期工程占地17.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6万平方米,主要生产程控交换机及其他通信产品。1998年,华为在龙岗坂田马蹄山的新建总部基地落成。
迁入坂雪岗工业区的华为,面临两大挑战:内部管理改革和激烈的市场竞争,都需要坚实的后方保障,特别是产能保障和团队生活配套的供给。
1997年,龙岗建区不久,城市功能并未发育健全,基础配套特别是水电管网、道路都还不够完善。当地开始为华为提供保姆式服务,听闻华为生产基地缺水,岗头村民迅速从梅林铺设一条6公里长的接水管到生产基地;当了解到供电不稳定时,当地立即动议修建布吉大芬变电站,为华为提供稳定的电力保障。
1999年,双向10车道的机(场)荷(坳)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华为员工全国或全球出差都极为便利。但梅观高速所设的华为出口收费站经常造成大量拥堵,龙岗区开展多方协调,2011年,深圳市政府宣布梅观高速公路北移到清湖,2014年以回购的方式取消了包括华为在内的四个收费站。深圳地铁10号线2020年8月开通,专设了“华为站”。
为解决华为海内外员工及附近居民子女上学难的问题,龙岗区2010年9月增办了九年一贯制的坂田新城学校(2017年改为深圳实验中学坂田学部),2014年建了深圳大学坂田附属学校,2017年深圳市外国语学校国际部在坂田建立分校。目前坂田街道共有23所学校,华为员工子女可以“近”享优质教育资源。
后方稳定,华为“二次创业”进入了加速蜕变时期。
1996年,任正非从中国人民大学请来黄卫伟、彭剑锋等六位教授,编写《华为基本法》,制度化、文本化华为的成功经验与思考。这部后来在企业管理领域如雷贯耳的《华为基本法》的编写花了三年的时间才全部完成。
编写《华为基本法》期间,任正非1997年底赴美考察。随后,任正非邀请了IBM为华为做管理咨询,打造面向客户的供应链和组织能力建设。除IBM,华为还请擅长精益生产的日本丰田退休董事做顾问,请德国弗劳恩霍夫制造技术研究所的院士及其专家团队来改善厂房工艺设计和自动化,请西门子管理学院帮助推行六西格玛全面质量管理,请美国杜邦公司咨询安全生产,形成了“让听得见炮火的人来决策”的著名研发和运营体系。
这一系列举措,锻造了公司钢铁般的战斗力,让华为在自主研发和市场开拓两个方面都取得非凡的业绩。2004年10月,华为成立海思半导体公司,开始独立研发芯片。2005年,华为成功进入俄罗斯、印度、中东、非洲和欧洲市场,海外销售额与国内市场相当。在2008年全球专利申请公司(人)排名榜上,华为首次占据榜首。
2013年,华为将研发和技术分离,成立了5G研发团队,启动5G技术研究;2014年,发布全球首款4核手机处理器麒麟910,开启了智能手机芯时代;到2015年,华为已成为全球500强企业,产品销售覆盖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最大的通信设备供应商。
华为的发展对龙岗而言,其增益是极其显著的:1998年,华为一跃成为国内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商,并逐步成为当地的纳税大户。华为对产业链、人口和资本的聚集效应也逐渐显现,坂田成为深圳开发的热土,岗头村的村民也享受到了发展红利,自留的土地开发成了天安云谷。
并肩:比翼齐飞的跃迁
2016年,华为成功完成了全球首个5G端到端系统互通验证,5G通信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正式启动数字化转型。也正是这一年,龙岗区推进“深圳东部中心”建设。这些发展的背后,是华为公司的发展跃迁和龙岗城市发展的快速转型。
2016年,任正非在达沃斯论坛谈到了华为成功的秘密:华为只有几十人的时候就对着一个“城墙口”进攻,几百人、几万人的时候也是对着这个“城墙口”进攻,现在十几万人还是对着这个“城墙口”冲锋。每年1000多亿元的“弹药量”炮轰这个“城墙口”,研发近600亿元,市场服务500亿元到600亿元,最终在大数据传送上华为领先了世界。
2018年,华为海思麒麟980发布。作为全球首款7纳米制程芯片。它的诞生,标志着华为在芯片设计领域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华为手机以2.4亿台出货量超过美国的苹果,仅次于3亿台的韩国的三星。
2019年5月,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对华为进行全面非法制裁,同时利用其国际影响力,不让其盟友与华为合作,压缩华为国际市场,企图击倒华为。
面对泰山压顶般的形势,企业转入极限生存模式,启用了“备胎”鸿蒙系统,同时开始整合国内半导体产业链,寻求芯片生产替代,并进入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经过几十万员工1500余天的日夜奋战,华为完成了原生鸿蒙系统的底座、应用和生态的全面突破,成为支持万物互联的强大操作系统;2023年8月发布的华为Mate60Pro手机,所搭载的麒麟9000S芯片实现了7纳米工艺的芯片制造,标志着华为突破了美国的芯片封锁。
而在智驾领域,华为通过与赛力斯、奇瑞、北汽和江淮汽车合作,分别打造了问界、智界、享界和尊界四大智驾品牌,成为智能驾驶整体解决方案的头部企业。
伴随着华为的腾飞,龙岗区服务产业发展等能力也在不断跃迁。龙岗区在服务中学习服务,通过聘请华为高管为干部职工培训现代企业管理,甚至联合华为为辖区各类企业“问诊把脉”,为辖区企业发展提供解决方案,优化营商环境,迎来了产业发展的大爆发时期。除了华为,龙岗区还聚集了比亚迪精密、云天励飞为代表的一批高端制造企业,形成产业组团分为ICT(信息通信技术)、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电子元器件、绿色能源、生命科学和创意生活六大产业集群,仅坂雪岗科技城就有36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面对华为发展承压的困境和疫情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龙岗与华为在一起“过冬”的同时,提升发展质量。在财政收入大幅缩减的情况下,龙岗区强化了与华为的合作。2020年,成立华为(龙岗)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构建政府、工业云服务商和工业企业之间的沟通桥梁,帮助龙岗区160家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2000家中小企业上云转型;2021年,龙岗与华为合作打造龙岗区智慧城区运行管理平台体系;2022年,与华为智能终端签订协议,推进空间智能合作,打造“数字家庭”试点的典范城区;2023年,华为、中邮普泰与龙岗区在智驾软件、鸿蒙智行领域全面深化合作,加大业务布局;2024年,龙岗区核发了华为百草园城市更新项目建设用地批复,并与华为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推进龙岗区在人工智能和数据要素领域的全面创新发展。
28年来的成长发展,华为与龙岗相互滋养、使命同行,成就了能量叠加、共创荣光的交响。今天的华为,“轻舟已过万重山”;今天的龙岗,已连续7年蝉联全国工业百强区之首,其未来发展可谓“风正扬帆正当时”。随着“培土倍增”和“四有”(有意思、有商机、有得住、有品质)系列方案的出台,华为与龙岗在培育新动能、制胜新赛道方面的紧密合作、双向奔赴,龙岗必将迎来新的腾飞!
观察眼
下一个华为在哪里?
华为总部的深绿色玻璃幕墙,在霞光中晕染出宝石般的光影。这个扎根龙岗28年的巨擘,一路弄潮破浪走到今天,在科技革新的时代洪流和龙岗这片沃土上,历经淬炼煅造出傲立于世的巨人之姿。
在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今天,信息社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不可想象。龙岗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纽带上,有着深厚的产业基础和创新土壤,在等待着新的种子萌芽。
新近出台的“培土倍增”和“四有”行动方案,正在以创新要素重构的方式,构建龙岗全新的创新生态系统。华为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赋能千行百业,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凝聚态拓扑研究正在驯化光的野性,众多科技英才的聚集则在引发一个创新的奇点。
它可能在宝龙专精特新产业园静默出土,也可能在平湖某个电商平台之上偶然萌发,抑或在某间作坊或电竞的键盘之间生出根芽。当一群矢志青年无需困顿在房租里、不被驱逐于产值前,他们的梦想就会发芽;当基础研究、工程转化、制造应用在一群“不怕虎”的青年人之间形成闭环,Deepseek时刻就可能出现。
按照经济学家布莱恩·阿瑟的“技术组合进化论”,创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可能是华科创智的纳米银线技术的裂变生长,也可能是光峰科技的拓扑变换……当下,他们可能需要从容的时间、安静的环境,或是普罗米修斯般的资本火种,才能激起一个创新蜂群。
回望1997年,华为走进“非洲”般的岗头村开启二次创业,涅槃为一个产业巨舰。那么,下一个华为在哪里?
答案可能不在寻找“下一个”,而是让万物美好生长的土壤足够丰沃,让每一粒种子都能“秀于层林而无惧风雨”。他们可能在龙岗的“培土倍增”计划里,可能在“四有”行动中,更可能在龙岗青年对探索的欲望里。当城市对青年变得友好,这里就会生长成为创新的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