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民主的基层实践:

“中国式商量”的“龙岗表达”

版次:A04来源:深圳侨报    2025年05月09日

2024年10月25日,“书记有约·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现场。本版图片均由龙岗区政协提供

2015年7月,第一期《协商空间》节目现场。

1997年3月18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政协深圳市龙岗区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隆重开幕,标志着龙岗区政协正式成立。龙岗区政协成立以来,坚持把深入协商议政作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着力点,持续用好“协商民主”这个法宝,不断丰富基层协商民主的新形式和新方法,从全会协商、专题协商、对口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界别协商再到网络协商议政,秉承优良创新传统的龙岗区政协不断拓宽协商范围和渠道,丰富协商内容和形式,构建了一套贴合龙岗实际、富有龙岗特色的政协协商民主体系,协商民主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形成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龙岗的生动样本。

龙岗融媒记者 张鹏

“一个城市更新项目由更新单元立项到获取项目工程施工许可证,整个流程约花费三年半时间,项目涉及政府审批单位共45家。”站在近6米长的流程图展板前,龙岗区原政协委员杨毅阐述着现实情况和建议。

这是2014年5月22日,龙岗区政协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科学编制行政权责清单”为主题召开的季度议政会上的一幕。当年,区政协创新议政形式首开季度协商议政会,每季度围绕一个区委、区政府和人民群众广泛关注的主题进行协商议政,为龙岗区改革前行碰撞出“智慧火花”。

季度协商议政会是龙岗区政协自成立以来聚焦协商、发扬民主,探索形成的协商议政的品牌之一,同时也是以协商聚共识、以共识固团结、以团结促发展的一幕缩影。多年来,从在全国首创问政会到建立全媒体协商矩阵;从与党委政府主官“面对面协商”到把协商会议开到居民“家门口”,“中国式商量”在龙岗的特色场景不断涌现。龙岗区政协始终坚持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不断提高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广泛凝聚共识的水平,探索全过程人民民主龙岗区政协的“实践方案”。

全国首创问政会: 直面问题的监督型协商实践

“布吉河一直未能得到有效治理,请问治理的难度究竟在哪里?今年会有什么举措?”龙岗区原政协委员钱宗春问出这个“尖锐”的问题。

这是2005年4月18日龙岗区政协首次问政会的会议现场。钱宗春回忆,自己第一个提问后,得到了时任龙岗区副区长郭雨蓉的回答:“整治任务非常艰巨,我们至少还需5年时间对市政建设进行比较彻底的改善,在这个基础上,布吉河污染问题才能彻底解决。”当天,11位龙岗区政协委员提出21个热点问题,区政府相关负责人一一给予详细、坦诚的回答,会议时长一度超出了预计的两个小时。

当年,龙岗区政协以此形式举办的基层政协问政大会得到广东省委组织部的高度关注,并被南方日报《珠三角竞争力2005年度报告》誉为“全国首创”。

从那以后,每年的龙岗区“两会”,“火辣”的问政会都会准时上演。实践证明,“政协问政”不仅是龙岗政协委员和基层呼声的有机结合,也是寓协商于监督的一种创新:政协委员们围绕民计民生、热点难点问题当面发问、给建议,政府部门认真答,最终凝聚起解决问题的目标和共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龙岗区政协问政会一直在“变”与“不变”中前行。2007年及2008年,龙岗区政协还曾各增加一场专题问政会,分别关注公共财政开支及重点工程建设。2015年,龙岗区政协出台了《问政大会操作规程》,进一步健全筹备程序,规范问答流程,明确反馈机制。2017年起,政协问政会演变为“民生实事政协委员专题问政会”,于每年下半年举行,更多关注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大事小情。

自龙岗区政协举办“问政会”以来,形式在变,但主旨一直未变,政协委员在参政议政中推动政府工作更加高效、营造阳光政治生态的会议模式一直坚持至今。

搭建沟通桥梁:

不断创新广开协商形式

“针对龙岗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议探索设立中小微企业纾困基金,解决民营企业发展路上资金难题”……2024年10月25日,一场名为“书记有约·政协委员面对面”的座谈会举行。

事实上,类似这种“面对面协商”的模式在2015年龙岗区政协四届五次会议期间就被采用。在龙岗区政协参政议政体系中,全会协商规格最高,也是区政协协商民主体系的基石。当年,龙岗区政协首次以“面对面协商”的模式,区主要领导与政协委员直接对话,共商龙岗发展大计。如今,经过不断发展,“面对面协商”已成为龙岗区政协的一项品牌活动。

不断创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方式,是政协工作的生命力所在。龙岗区政协立足区情、民情,创新举措,广开协商形式,实现了协商问题全覆盖、协商形式精细化、协商民主体系化。

专题协商是龙岗区政协协商民主体系的特色之一。2014年,龙岗区政协创新举行季度协商议政会,每季度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区域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商议,碰撞出推动发展的“金点子”。

当年,龙岗区政协先后举办了“参与美丽家园行动,共享美好城市生活”“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科学编制行政权责清单”“完善大运新城规划,共建国际大学园区”“高端引领谋发展,创新驱动促腾飞”4场季度协商议政会,并制定了《龙岗区政协季度协商议政会工作制度(试行)》,将季度协商议政会制度化。季度协商议政会均收到良效,政协委员的许多意见建议得到重视和落实。

人民政协的基础在界别、优势在界别、活力在界别。2025年4月,龙岗区政协第六界别活动组、园山街道委员工作站联合走访调研委员企业,开展交流座谈,这是龙岗区政协近年来推动界别组与界别组、界别组与工作站、工作站与工作站之间的交流联系,努力实现“资源互动、工作协同、各方多赢”的缩影。在座谈中,政协委员们围绕如何更好发挥作用、促进政企沟通、助力区域经济发展等主题进行交流,并提出意见建议。

界别协商能充分发挥界别的专业优势、专业背景,为问题的破解提供专业意见。近年来,龙岗区政协将全体政协委员按界别组合成活动组,并编制“界别工作任务清单”和“界别履职内容清单”,呈现出“机制顺畅、特色彰显、成效显著”的良好局面。

提案办理协商也是龙岗区政协民主协商的特色。2009年,龙岗区政协创造性开展了“提案办理三见面”活动,要求各承办单位在收到交办提案后、办理3个月内、4至6个月内共三个时间段,要主动与提案人见面联系一次,展开沟通交流。时至今日,“提案办理三见面”活动还在延续,搭建起提办双方沟通协商的桥梁,加强对提办双方以及工作的了解,进一步提高提案办理的落实率以及提案办理质量,更好地发挥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作用,协助推动党委、政府有关工作的开展。

构建多元协商渠道:

从“线下对话”到“线上共治”

如今的龙岗河龙园段,已成为龙岗市民的又一个特色亲水空间。在龙岗河蝶变的故事里,也有龙岗区政协委员的一份力量。

2019年5月17日上午,在龙岗河“一河两岸”龙园段规划设计基层协商会议上,政协龙岗街道服务组的10位委员提出了多个意见建议。会上,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龙岗管理局等9个职能部门负责人对政协委员的意见建议进行了回应。

这也是龙岗区政协首次举办基层协商会,将协商平台建在街道、社区,搭建起政协委员、政府相关部门、街道(社区)、居民的协商交流平台。

深入基层才能更好服务民生,2018年4月,区政协制定出台《龙岗区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工作制度(试行)》,正式成立政协委员街道服务组;2019年初,制定《2019年度基层协商活动工作方案》,保证基层协商活动有序有效开展。当年,区政协在龙岗街道、大鹏新区、龙城街道、坂田街道、布吉街道和园山街道围绕“龙岗河一河两岸龙园段规划设计”等6个主题组织了6场基层协商会议,提出的94条意见建议被采纳,助推解决了一批基层社会治理问题。

2021年,龙岗区政协以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向基层有效延伸为思路,再次将基层协商会议进行“品牌升级”,将“协商阵地”更有效地延伸到群众中,打造联系群众更加深入、链接资源更加高效的“有事好商量”协商平台。

以在平湖街道召开的“白坭坑片区交通环境综合整治”“有事好商量”协商活动为例,针对“海吉星”这个深圳最大“菜篮子”运输需求与周边社区交通承载能力之间的尖锐矛盾,龙岗区政协委员深入走访,形成详实的调研报告,提出意见建议58条,不仅促成主管部门3个月内修建实现“人车分流”的新桥,消除安全隐患,而且还把协商成果转化为党政信息,得到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批示转办,推动了市直有关部门协同发力,制定“一揽子”解决“海吉星”业务布局优化和周边交通能力提升“双管齐下”的实施方案。

多年的探索实践,“中国式商量”的故事在龙岗持续丰富,从2015年创新开展对口协商,组织政协委员走进街道、部门“上门协商”;再到把协商平台搭建在居民的“家门口”,通过协商推动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龙岗协商的故事不仅在基层一线,也在电波和网络直播中。

AI教育是当下的热门话题。2025年3月25日晚,在龙岗区政协《协商在线》直播中,政协委员和专家通过电波和视频直播,与超过2万名网友就“AI教育”话题展开协商交流。

《协商在线》栏目已开办10年,如今成了龙岗区政协媒体协商的品牌。“最初,《协商在线》叫做《协商空间》,分为电视节目和电台节目。”节目主持陈海滨回忆,《协商空间》电视和电台节目分别在当年的7月和8月开播,邀请政协委员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一同参与节目录制直播。2022年,《协商空间》升级为《协商在线》,采用“电台广播+视频直播+短视频传播+新媒体推文”的多合一形式进行传播,增强开放度、活跃度、融合度。

“‘协商在线’是龙岗区政协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探索,它从议题选择到协商过程,都广泛收集民情民意,力求公开透明,体现各界别群众的意愿。”龙岗区政协相关负责人介绍。

有事好商量 治理有良方

观察眼

“太好了,校门口实现了人车分流!”2024年9月2日,新学年开学的第一天,华南师范大学附属龙岗大运学校门口接送学生的家长感叹着新修建的人行专用出口带来的安全和便利。自此,该校彻底告别了上下学高峰期人车混行的情况,校园交通安全得到了有力保障。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龙岗大运学校门口交通环境的改善源于当年龙岗区政协首场“有事好商量”基层协商活动。在这场活动中,龙岗区政协组织政协委员、相关部门到学校实地调研。在随后的协商会上,区政协委员,区教育、城管、交通、规划、交警,以及龙城街道等部门齐聚一堂,为推动大运学校人行专用出口建设集思广益、献计献策,最终在短时间内解决了师生家长对于交通安全的“急难愁盼”。

区级政协作为基层政协组织,与人民群众联系紧密,在推动协商民主向基层延伸、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方面有独特优势。近年来,面对老百姓口中“治了十几年”的臭水河、“荒了十几年”的断头路,面对街道想办办不了的“超权事项”、该办还没办的“急难愁盼”,面对“中国油画第一村”大芬村综合整治难题、“深圳最大菜篮子‘海吉星’交通梗阻”问题,龙岗区政协立足基层政协实际,努力找准发挥优势和作用的路径方向,创造性打造“有事好商量”平台,把协商阵地建在老百姓家门口,助推解决了一批群众身边的实际问题,生动展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扎根基层的生机与活力。

“有事好商量”协商平台是龙岗区政协近年来在协商民主工作中的又一项创新,如何保持这个平台运行顺畅?龙岗区政协不断优化机制,以“为何协商、协商什么、谁来协商、怎么协商、协商后如何执行”为导向,建立“收集议题、确定议题、议前调研、协商议事、跟踪问效”工作法,确保“有事好商量”各个环节有章可循、有规可依、闭环推进。同时,在实际运行中,区政协“有事好商量”基层协商平台与市政协“身边事好商量”协商平台联动对接,调动市、区两级党政职能部门资源,形成联合优势,形成了“有事共商、履职共推、资源共享、队伍共建、品牌共育”的局面。

“有事好商量”解决的是群众身边事,对于选题的精准性有着高要求。自“有事好商量”品牌推出以来,“自下而上”找准选题“小切口”,下沉一线深度调研找症结,汇集众智精准发力靶向施策就成为该协商平台的特点。龙岗区政协从“小切口、身边事”入手,聚焦百姓关切、搭建协商平台,推动成果转化,以协商议事“小平台”凝聚基层治理“大合力”。

商以求同,协以成事。在协商过程中,群众现场提问、委员现场建言、部门现场解答,与会人员直面问题、畅所欲言,只求“讲出个办法”“议出个结果”,一批协商共识有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使政协的制度优势很好地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