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A03来源:深圳侨报 2025年05月19日
陈秋灵发起“霓裳舞龙岗 快门录芳华”文化志愿者摄影活动。
陈秋灵在区文化馆进行戏曲练习。
龙岗融媒记者 赵薇 文/图
在龙岗的晨光里,有一位身着练功服的女士,在自家阁楼的落地镜前轻甩水袖。她叫陈秋灵,曾是企业高管,高年薪的标签下藏着未竟的戏曲梦;如今她是一位文化志愿者,用十余年时间从零基础票友蜕变为戏曲传承者。
从职场报表到化妆台,从写字楼到戏台,她的人生轨迹勾勒出深圳这座城市最动人的注脚——让每个灵魂都能在时代浪潮中打捞起属于自己的月光,让传统艺术绽放出鲜活的生命力。这是一个关于勇气、热爱与传承的故事,也是千万深圳追梦者与城市共成长的缩影。
南下拓荒:工业浪潮中的文化乡愁
1993年,20岁的陈秋灵怀揣梦想踏上了龙岗的土地。彼时的双龙周边,铁皮厂房与土路交错,台资企业成为她逐梦的起点。“当时看着厂房外新建的高架桥,总觉得城区会有奇迹。”她的声音把我们拉到了那个充满干劲的年代。
在企业的十年间,她从普通文员成长为高管,见证了龙岗的蜕变。然而,每当夜幕降临,记忆中老家戏台的锣鼓声总会在耳畔回响——父亲年轻时跑龙套的故事、初中同学邀她报考婺剧团被父亲拒绝的遗憾,如同埋在心底的种子,在龙岗的繁华里悄悄生根。“父亲总说‘唱戏没出路’,但那些水袖翻折的弧度、唱腔里的悲欢,比计算器上的数字更让我心动。”那些关于戏曲的记忆,成为她在忙碌工作中最温暖的慰藉。
1996年,因公司海外业务拓展,陈秋灵随丈夫赴马来西亚生活。在华人社区,每年中元节的潮剧演出,舞台上飘出的弦管之音,常将她拉回记忆深处。那些曾被父亲称为“无用”的戏曲片段,在异乡的月光下显影为文化根系。
在异国他乡,对传统文化的渴望愈发强烈,也为她后来与戏曲的重逢埋下了伏笔。2004年,为孩子教育重返龙岗时,她没想到,这座已高楼林立的城区,将成为她与戏曲重逢的契机。
文化馆里的重生:从外企高管到梨园学徒
2012年,39岁的陈秋灵辞去企业高管职位。“突然闲下来的日子,像被按了暂停键。”她坦言。直到路过龙岗区文化馆,被墙上戏曲公益培训班招生信息吸引——那抹水袖剪影,与记忆中的老家戏台重叠。
首堂戏曲课,“小嗓”发声便难住了她:“像掐着嗓子说话,练完戏曲选段,喉咙哑得咽水都痛。”但她并未气馁,清晨在卫生间关窗练声,开车时跟着手机哼唱《贵妃醉酒》,甚至在红绿灯前模仿猫叫练气。“有次被骑车的市民敲窗询问,我答‘在练戏’,对方愣在原地。”这份执着,悄然勾勒出逐梦人的剪影。
2014年,培训班老师将她推荐给科班出身的孙宝贺老师。台步、圆场、指法、水袖……在专业打磨下,她从零基础票友逐渐掌握戏曲门道。2016年,她加入华韵越剧团,在卢小梅团长和应玉屏老师的专业指导下,迎来从京剧到越剧的跨界挑战:“越剧用本嗓,表演更细腻。”为排练《王老虎抢亲》《西厢记》,她每晚九点后独自在小区凉亭里跑圆场,黑暗中反复打磨台步和身段。
2017年,她被越剧表演艺术家史济华收为弟子。在大师指导下,她逐字抠唱腔、练眼神。从职场精英到戏曲学徒,她放下光环从零起步,最终以非科班出身成功主演两部大戏,让行内人惊叹:“这份狠劲,比科班生更执着。”
从台前到幕后:让戏曲成为“可触及的光”
在一次社区公益文化活动中,陈秋灵留意到一位退休教师反复在化妆镜前尝试却始终不得法。“我年轻时是学校文艺委员,现在想在社区联欢会上唱《贵妃醉酒》,可这妆容怎么都画不出韵味。”那一刻,她决定用自己的所学去帮助更多人。2019年,她加入龙岗区文化志愿服务队。
2022年陈秋灵发起“戏曲妆初体验”项目,首场活动吸引了50多位票友,其中一位90后女孩化完旦角妆后惊呼“原来眉梢挑高1厘米,眼神就从‘邻家女孩’变成‘大家闺秀’”。该项目次年获评“深圳市优秀示范项目”,更让陈秋灵意识到“传承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是让普通人亲手摸到戏服的纹路,闻到油彩的味道”。她用实际行动,让戏曲从舞台上的高雅艺术,变成了普通人触手可及的文化体验。
2023年,她在龙岗区文化馆开设十期戏曲妆容培训班,免费培训300余人。为了让学员看清贴片子的手法,她把房子改造成“移动教室”,“片子要顺着面部轮廓贴,每根发丝都要服帖,这不仅是技术,更是戏曲美学的‘第一眼’。”
“从兴趣慢慢转变成自己的责任,尤其是看了史济华老师80多岁了还在为戏曲传承努力,所以我想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一些传承的工作。”在陈秋灵身上,有着对戏曲传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城区与热爱共振:在龙岗续写文化注脚
“深圳最动人的地方,是让‘不可能’变成‘可能’。”陈秋灵感慨地说。龙岗区文化馆的公益平台为她提供从零学戏的机会,政府文化扶持政策让“戏曲进校园”项目落地,而龙岗城区年轻、包容的气息,更让她找到传承的新路径——2025年,她和区文化馆摄影服务队的张奕祺发起了“霓裳舞龙岗 快门录芳华”文化志愿者摄影活动,“戏曲+摄影”的活动形式,吸引市民积极参与,谱写了一曲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融合的美妙乐章。
活动现场,身着京剧、昆曲、粤剧、婺剧、越剧、黄梅戏六大剧种华美服饰的演员们漫步于龙园的亭台楼阁、绿树繁花之间,用不同姿态展示着京剧的大气、昆曲的典雅、粤剧的绚丽、婺剧的古朴、越剧的婉约和黄梅戏的活泼,尽情展现戏曲文化与园林景观的融合。
摄影志愿者们一边专注创作,一边热情地为市民讲解摄影技巧,还鼓励市民亲自尝试,定格这些美好的画面。一位市民兴奋地说:“这样的活动太棒了,以前对戏曲了解不多,这次近距离看到这些精美的扮相,真的被震撼到了,还学到了摄影知识。”在龙岗这座充满创新与活力的城区,陈秋灵找到了传统戏曲与现代文化的契合点。
如今,她的日程表依然排得满满当当。有人问她财务自由后为何还这么拼,她指着墙上的戏服说:“这套青衣对批,是我买的第一件‘行头’。那时候就想,有一天我要让更多人知道,戏曲不是老祖宗的‘遗产’,是活着的艺术。”
暮色中,陈秋灵又一次站在排练厅镜前,水袖轻扬间,曾经的迷茫、紧张、坚定,都化作眼底的光。这座曾以“速度”闻名的城市,此刻正用它的包容,为每个执着的灵魂刻下“热爱”的注脚——正如陈秋灵所说:“深圳教会我的,不是如何追赶时间,而是如何让热爱开出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