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镛: 秉承特区精神的“空气卫士”

版次:A08来源:深圳侨报    2025年08月01日

李海镛现场推介产品。

李海镛查阅有关资料。

龙岗融媒记者 赵薇 文/图

三十年前,他带着对“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懵懂认知,在深圳中学的课堂上触摸到这座城市的脉搏;三十年后,他以深圳市康风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的身份,带着自主研发的空气净化技术扎根龙岗,让“效率”二字有了新注解——不仅是商业的速度,更是守护健康的精度。

从赴美留学的半工半读生,到服务好莱坞的程序员,再到归国创业的“空气卫士”,李海镛的人生轨迹始终与深圳精神同频共振。他见证了特区从“拓荒时代”到“科创高地”的蜕变,更以亲身实践诠释着:那些刻在骨子里的闯劲、务实与坚守,终将在这片土地上生长出改变生活的力量。

特区印记 把“效率”刻进骨子里的少年

“我算半个深圳人。”李海镛坐在龙岗区坂田街道天安云谷办公室里,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目光望向窗外鳞次栉比的科创园区,思绪仿佛又飘回1992年。那年春节刚过,他从杭州转学至深圳中学,真切地触摸到这座城市滚烫的脉搏。

彼时的深圳,还没有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网,但人们脸上都带着一股莫名的兴奋劲儿,就像这座城市一样,充满蓬勃的生命力。“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在校园广播里反复响起,不知不觉间,就刻进李海镛的骨子里。“那种‘停不下来’的节奏,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跟着跑起来。”李海镛说。

在深圳中学的一年半时光虽然短暂,却像一把精准的刻刀,塑造了李海镛看待世界的方式。“那时候的深圳做什么都在‘试’,摸着石头过河。”李海镛笑称,后来创业时总爱说“先干了再说”,这股子劲头就是从那时候学来的。李海镛还清楚地记得,老师在班会课上说过:“深圳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只有‘试试看’。”这句话成为他日后闯荡世界的精神支点。

1993年,通过一个文化交流项目,李海镛获得赴美深造的机会。临走前考上的华南理工大学,专门为他保留一年学籍,这成为李海镛闯荡世界的“安全网”。“当时还不太懂,只是觉得心里踏实。”多年后回想起来,李海镛才明白,那不仅仅是一份学籍,更是一份与故土的牵绊,一份“随时可以回来”的底气。

海外淬炼 从半工半读生到技术追光者

初到美国的日子,并不像想象中那般光鲜。为了支付比本地学生高出四五倍的学费,李海镛成了校园里“最忙碌的身影”。他把所有课程都压缩在周二和周四,其余5天每天打工10—14个小时,一周下来,工作时长超过50小时,而上课时间加起来不过10多个小时。“与其说我是在上学,不如说我是在全职打工的间隙,顺便修个学位。”李海镛自嘲道。最困难的时候,李海镛口袋里只剩下几块钱,连买个汉堡都要犹豫半天,但正是这份艰辛,磨砺出他骨子里的韧劲。

困顿之中,机遇悄然而至。李海镛凭借着这一股劲头,敲开Bruce Dunn教授实验室的大门,成为一名研究助理。在那里,他参与研发一种用于坦克隐身涂层的特殊材料——这种介于晶体与非晶体之间的半凝固态物质。“那段经历,让我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科研精神。”李海镛至今记得,当博士生们在论文中郑重地感谢他提供的数据支持时,心里涌起的那份自豪感,“他们说‘这些数据是李海镛提供的’,那种被认可的感觉,比拿多少钱都开心。”

毕业后,李海镛没有立刻回国,而是选择在国外积累经验。他从互联网行业的程序员做起,参与美国第一个真人秀节目的网站搭建,后来又创业做高端门窗定制,取得不错的成就。“把非标准化的产品做成定制化的优势,这招还是从深圳学来的。”李海镛笑着说,“深圳教会我的,就是要善于从看似不利的局面中,找到突破口。”

回归深圳 被雾霾唤醒的创业初心

2015年底,李海镛带着儿子在杭州西湖边散步,六岁的孩子指着被雾霾笼罩的湖面,天真地说:“爸爸,这片海好漂亮啊。”那一刻,李海镛的心里像被针扎了一样疼——那不是海,是连对岸都看不清的雾霾。“我小时候在杭州,天总是蓝的,从没听过‘雾霾’这个词。”

促使李海镛下定决心的,还有深圳市康风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国培的实验室。李海镛介绍,李国培研发的固体碱技术,可以很好地实现对甲醛的高效分解,“我是学材料的,一眼就看出这项技术的领先性。”

2016年,李海镛举家回到深圳。在选择公司落脚点时,他毫不犹豫地把目光投向龙岗坂田,“华为就在两栋楼之外,深夜的灯光像一座灯塔,照亮整个园区。”更让李海镛意外的是龙岗区和坂田街道的支持,“他们帮我们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资质,对接市场资源,甚至连融资都帮我们牵线搭桥。”

初到龙岗时,公司年销售额只有100万元左右,专利申请花了整整三年才落地。“2018年底拿到专利证书的那天,我在办公室里待了很久,手里捏着那张纸,突然就踏实了。”李海镛带着团队跑遍深圳的大小写字楼和居民区,一遍遍演示他们的技术:“去除甲醛的效率必须超过释放速度,不然就是忽悠——这是深圳教我的‘实效’。”

扎根龙岗 从实验室到冬奥会“空气卫士”

2020年,新冠疫情来袭,康风环境成为深圳首批重点防疫企业之一,李海镛做了一个决定:“物资先供医院,再供政府,最后才是合作伙伴。”

这份坚守,为康风环境换来意想不到的机遇。2022年北京冬奥会筹备期间,国家速滑馆工作人员反映场馆有味道,试用多种净化器收效甚微。“北京合作伙伴立刻推荐了我们,我们连夜带着设备赶了过去。”李海镛说,测试结果让所有人震惊:设备安装后,十几万立方米空间的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手术室的标准。“第三方检测人员说‘在这么大的空间里做到这个水平,你们真厉害!’”最终,康风环境成为全国17家“冰雪科技攻关单位”中唯一的民营企业。

如今的康风环境,已经成为华为鸿蒙生态的首批合作伙伴,车载消毒机成功进入华为商城,TCL空调也用上他们的核心技术。“我们不做终端产品,只专注于核心技术研发,借助大厂家的渠道,让更多人受益。”李海镛说,这一切都离不开龙岗区的“全方位托举”:“深圳高交会给我们展位,残特奥会自行车赛让我们展示,区科技创新局帮我们‘牵线’很多合作对接,这些机会让我们的技术被更多人看到,实实在在帮我们打开了市场。”

九年来,康风环境从研发阶段稳步迈入盈利期,成长为深圳市“专精特新”企业。“龙岗给了我们成长的土壤。”李海镛望着窗外,眼神坚定,“这里的高效与包容,和我少年时爱上的深圳一模一样。”他常常对团队说:“康风在乎每一次呼吸——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我们从深圳学来的‘把事做实’的精神。”

夕阳透过玻璃窗,在李海镛身后投下长长的影子。园区的灯火渐次亮起,与30多年前深圳中学广播里的那句“效率就是生命”遥相呼应。李海镛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但只要带着这份从特区淬炼出的初心,就一定能让更多人在每一次呼吸中感受到科技的温度。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