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A04来源:深圳侨报 2025年08月18日
工作中的吴亦姝。
火焰像画笔般淬炼着每件艺术品。
龙岗融媒记者 林德全 李灵怡 文/图
在龙岗区布吉街道的一间玻璃艺术工作室里,火焰跃动,光影流转。2001年出生的吴亦姝手持喷枪,专注地将高硼硅玻璃棒在1300℃的高温中熔融塑形。作为“指尖所许·玻璃·银饰”工作室的主理人,这位00后非遗传承者,用火与光的艺术,讲述着属于自己的深圳故事。
从设计系学生到“景漂”匠人
2022年,当时在福建师范大学设计系读书的吴亦姝,偶然被网络上流光溢彩的玻璃制品吸引。“透明的玻璃在火焰中融化时,会折射出彩虹般的光晕,那种通透的美让我着迷。”她回忆道。
为此,零基础的吴亦姝毅然报班学习灯工玻璃技艺,毕业后更选择成为“景漂”,在景德镇潜心钻研一年。那段日子里,她白天在玻璃体验店打工,夜晚反复练习吹塑、拉丝等技法。“手指被烫出水泡是常事,但看着玻璃在火中逐渐成型,心里就像见证‘魔法’出现一般喜悦。”吴亦姝说。
“指尖所许”印证创业初心
2025年初,吴亦姝结束“景漂”生活,与大学好友在深圳布吉接手“指尖所许·玻璃·银饰”工作室。谈及创业初衷,她眼中闪烁光芒:“灯工玻璃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很多人甚至分不清它和琉璃的区别。我想让这门古老技艺‘活’在当下。”
工作室主打DIY体验,顾客可亲手制作杯盏、摆件或首饰。吴亦姝常被客人的创意打动,如情侣携手吹制对杯,父母为孩子烧出星星挂坠,还有人将宠物模样复刻成玻璃雕像,“每一件灯工玻璃作品背后都是故事,这比赚钱更让我幸福。”
以现代语言诠释千年技艺
在吴亦姝手中,源自古罗马、记载于春秋战国“蜻蜓眼”的灯工技法,焕发出别样的年轻活力。她选用环保的高硼硅玻璃,将传统铁质工具与当代设计结合,工作室展架上既有敦煌色系的琉璃花器,也有赛博朋克风的渐变首饰。
“非遗不该被锁在博物馆里。”吴亦姝常举着喷枪向客人演示,“看,火焰像画笔,玻璃是流动的颜料。”90分钟的体验课里,她总反复强调:“别怕失误,玻璃和人一样,高温淬炼后才更坚韧通透。”
如今,这家创意独具的工作室已成为深圳文艺青年的打卡地。问及未来,吴亦姝计划开发玻璃与银饰结合的课程:“深圳是设计之都,我想探索更多跨界可能。”工作室墙上挂着她手写的标语——“每一簇火苗都在传承”。这个00后女孩相信,当千年非遗遇上年轻血液,便能如灯工玻璃般,在炽热中绽放永恒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