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危亡之际 这位龙岗爱国华侨组建“文森队”归国抗战

版次:A08来源:深圳侨报    2025年08月29日

“文森队”队员合影。龙岗融媒资料图

龙岗融媒首席记者 聂朦

龙岗区龙城街道盛平社区官新合村,一座坐落于龙岗河西岸的静谧村庄。200多年前,官氏先祖从梅州五华迁居于此、繁衍生息,族人们靠双手勤恳开拓、建立家业。此后百年,家族中“重义厚礼、爱国爱家”的家风世代相传、历久弥坚。

80多年前,官氏余庆堂后裔官文森的家国情怀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成为官氏族人争相传颂的“家族荣光”。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身在海外心系家乡,毅然组建“文森队”归国抗战的故事可歌可泣;如今,乱世的枪声早已不在耳畔,但这段动人的红色印记却永不磨灭。

跨越山海的中国心

19世纪初,英国殖民马来西亚后,采取鼓励外来移民特别是华侨移居的政策。此后,大批中国人从闽、粤等地进入马来西亚谋生。因他们在当地多以当锡矿工人和割胶工人为主,因而去马来西亚也被称为“过锡山”。

官文森的父亲就是众多的“过锡山”者之一。清朝末年,他从家乡龙岗南下马来西亚雪兰莪古毛埠,在当地谋得了一份挖矿的苦差事。1886年,官文森出生于这个贫苦的华侨家庭。他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在雪兰莪州政府担任12年的矿务巡员后,独资经营利成、福利、隆新三家锡矿公司,并购置了81公顷橡胶园,逐渐成为富甲一方的华商。

彼时,正值中华大地时局动荡之时,山河破碎、群狼环伺。从小在华人家庭中长大的官文森,身上始终怀有一颗坚定的“中国心”。虽跨越山海、相隔千里,但他仍时刻牵挂着祖国的安危。1905年,孙中山领导成立同盟会,举起革命大旗后,身在南洋的官文森随之加入,担任部复书报社社长。1911年4月,革命党人黄兴率13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著名的黄花岗起义,官文森派出7名进步华侨青年到广州一同参与其中。1914年,孙中山以扫除专制政治、建设完全民国为目的,成立中华革命党,官文森任中华革命党雪兰莪分部部长。

官文森的救国之路由此肇始。直至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的一腔爱国热血终于被彻底点燃。

1938年10月,日军登陆大亚湾,进犯广东。家乡沦陷的消息传到南洋,立即激起了广大华侨保家卫国的热情。官文森等南洋惠属侨胞(其时,龙岗属惠州管辖)怀揣赤子之心,纷纷挺身而出救国救乡。

1938年10月30日,南洋英、荷属地的侨胞在吉隆坡惠州会馆召开南洋各埠惠州华侨代表大会,宣告成立南洋惠侨救乡会,并推举爱国侨领黄柏才为主席、官文森为副主席。在救乡会的组织下,广大南洋华侨青年组建起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回国参与抗日救亡行动的道路。一时间,在广阔的东江地区,处处流动着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的身影。他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支援前线、保家卫国,被东江百姓赞誉为“华侨回来救国的团体”。

7位巾帼组成“文森队”

在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组织华侨青年回国参加抗战的众多服务队中,由官文森独资组建的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女子救护及宣传队(俗称“文森队”)显得格外不同。它是一支以救护为特色、由7人组成的全女子队伍。

这支队伍因何组建?7名青年女子又是如何走在一起的?故事,还要从1938年11月的一封信说起。

1938年11月,香港爱国民主人士钟秀南回到家乡海丰,组织海丰抗日救国统率委员会积极抗日。彼时的中国,因饱受战争摧残,本就落后的医疗系统遭受巨大冲击。目睹许多抗日战士和民众因缺医少药而丧失生命的钟秀南,无奈之下便致信南洋惠属华侨,表达对南洋侨胞给予医药救护的期盼:“向南洋同侨共商办法,筹资援助,俾使救护队在惠属各县服务,庶几被伤同胞,不至因失医药而丧生……”

官文森获悉这一情况后,很快让人在吉隆坡的大街小巷张贴了一则“广告”:“ 华侨领袖官文森先生资助全程费用,组建一个女子队,招收6名队员,回国进行抗日宣传、医疗救护、捐款救灾等工作,为期半年,办好来回护照。考试后择优录取,报名者须经家长签字同意。”

消息一出,南洋华侨女青年群起报考。最终,王春红、欧巾雄、李兆华、祝少珍、贺玉兰、叶清秀等6人从240多位报考者中脱颖而出,顺利入选。雪兰莪新古毛警察局书记长古好能的女儿古秀英,本来未被录取,却再三要求回国;古好能亦表示,“只要让秀英去,她的经费全由我出。”官文森被父女二人的爱国心感动,便录取了自费加入的古秀英。

“文森队”成立后,随即开始了回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队员们上午训练,学习时事、分析形势;下午,则分头上街募捐,筹集慰问品和药品。短短数天,募集钱款、布匹、衣服一大批,药品七大箱。

1939年5月5日,“文森队”的7位队员穿着统一的灰制服、白衬衣,剪成清一色的男士短发,带着募集来的款项和物品,从马来西亚巴生港码头乘船至香港。临行前,南洋华侨各界人士举行盛会,欢送“文森队”归国抗战。官文森亦携夫人前来送行,并将队旗郑重地交到了队长王春红的手中,随后在一声悠长的汽笛声中目送她们登上回国的轮船。

热血东江映英姿

原载于1939年5月4日《南洋商报》上的《文森队别侨胞书》,情真意切地道出了“文森队”归国前的炽热心声:“我们要把这个红热的心贡献给祖国,去慰问前线浴血苦战的英勇将士,和流离失所的灾民。同时,要把南洋侨胞们忠于祖国的热忱宣传给他们知道,提高他们抗战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念。”

带着这腔爱国热血,1939年5月下旬,“文森队”抵达惠阳东江游击区。在那里,她们受到了曾生领导的东江游击队的热烈欢迎。看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朝气蓬勃、斗志昂扬,军民团结一心抗战,7位队员莫不欢欣鼓舞,和部队一起出操上课,帮助乡亲们割草挑水,亲身体验人民抗日军队的战斗生活。后来,她们还深入龙岗、新墟等地,慰问灾民、送医治病,开办夜校教农民读书识字、唱抗日歌曲,广泛宣传中国共产党全民族抗战的主张。

1939年8月,“文森队”正式加入东江游击队,在政工队负责民运工作。不久后,王春红调到政训室,负责接待归侨,并于当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初,“文森队”7位队员的护照半年签证已到期,在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的劝说下,贺玉兰、叶清秀、古秀英三人返回马来西亚,王春红、欧巾雄、李兆华、祝少珍四人则留了下来,继续为抗战出力。

光阴流转,时移世易。“文森队”7位队员后来的人生走向各不相同:贺玉兰、叶清秀、古秀英三人返回马来西亚后,与其余四人再无交集,在史料中也难寻踪迹;祝少珍后来在一次突围中与部队走散,留在汕尾结婚生子;欧巾雄、李兆华后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东江纵队港九大队四处征战,直至新中国成立;王春红与老红军战士李振亚结为革命伉俪,后调往琼崖纵队,直到海南解放。至于“文森队”的创建者官文森,则在新中国成立后举家回国,先后出任中国致公党第四届中央主席团成员、第五届中央副主席等职,为新中国建设事业殚精竭虑,直至生命最后一息。

不一样的人生轨迹,却都能追溯到同样的一颗赤子之心:当年组建“文森队”归国抗战的热血壮举,早已为官文森等人的人生写下了精彩一笔;他们的名字,早已和“文森队”一起,永远镌刻在南粤大地的丰碑上,铭记在祖国人民的心头。

“再会吧,南洋!你蕉雨润、橡风凉,我不能留恋这享乐的天堂。因在日本强盗的蹂躏下,万万万兄弟姊妹已闹着饥荒……再会吧,南洋!我们要去争取祖国的自由解放!”80多年前,与官文森临别之际,“文森队”7位队员曾高唱着这首改编过歌词的《再会吧,南洋》,登上归国抗战的轮船。80多年后,歌中所盼,在今日的祖国大地已一一如愿。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