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基层治理“同心圆” 平湖街道激活社区和谐“新引擎”

版次:A05来源:深圳侨报    2025年11月04日

安全便捷的充电桩安装到位。

在平湖街道力昌社区,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正悄然发生着温暖而深刻的变化。方直星云里保障房项目新入住的1400余名居民,在社区党委搭建的“连心桥”上,感受到从“充电难”到“充电易”、从“盼燃气”到“用燃气”的实在变化;曾经潜在的矛盾纠纷,在“党员服务客厅”的恳谈声中化于未然;一支支由网格员、楼栋长、物业人员组成的基层队伍,正通过“四学院”的淬炼,焕发出专业服务的新活力……这一切生动景象,都源于平湖街道着力绘就的以党建为圆心、以多元共治为半径、以群众满意为圆周的基层治理“同心圆”,源于“百千万工程”的扎实推进。

固圆心:党建引领,筑牢“民呼我应”的坚强堡垒

“同心圆”能否画得圆,核心在圆心。力昌社区党委深知,这个圆心就是党建引领下的坚强组织体系。社区党委坚决扛起主体责任,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方直星云里保障房项目集中交付期间,面对574户新居民涌入带来的各类诉求,社区党委并非被动等待,而是主动前置,将“同心圆”的圆心直接下沉到小区一线。“我们不是在办公室等问题,而是到现场去发现需求、解决问题。”社区党委书记段晓斌介绍。

针对居民集中反映的天然气接入、电单车充电桩安装、网络选择等“急难愁盼”问题,社区党委迅速启动“街社联动”机制,化身“总协调”,推动开发商、燃气公司、物业、网络服务商等多方力量齐聚一堂,召开“一线恳谈会”,现场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时间表。

最终,90个安全便捷的充电桩安装到位,天然气顺利开通,优质网络服务引入社区。这种以主动服务姿态筑牢“圆心”的做法,确保了“同心圆”工作从一开始就沿着正确的方向运转。

延半径:“一中心四学院”赋能,锻造多元共治的骨干力量

半径的长度,决定了“同心圆”的覆盖范围。平湖街道构建的“一中心四学院”立体化治理体系,正是为了锻造一支能支撑起更大治理格局的“硬核”半径。力昌社区作为活跃的“分课堂”,将这一体系的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

“网格员管理学院”炼就“铁脚板”与“软心肠”。10月31日,在街道武装部训练场上,力昌社区网格员们经历着别开生面的“第一课”。烈日下的队列训练,锤炼着令行禁止的纪律性;模拟火情、人员走失的应急演练,提升着实战处突能力。“这次军训,不仅是体能的提升,更是意志的磨砺,让我们在面对复杂社区情况时,更能沉得住气、想得出法、办得成事。”一名参训网格员说到,回到日常网格,会将“铁”的纪律转化为“柔”的服务,使信息采集更精准、安全巡查更细致、服务群众更贴心。

“四学院”精准滴灌,分类赋能。调解学院里,老调解员传授着“法理情”相结合的纠纷化解艺术;楼栋长管理学院中,学员们系统学习安全巡查要点、人口管理规范;物业管理学院则聚焦提升服务标准、规范业委会运作。这种“缺什么补什么”的精准培训,让社区里的“关键少数”迅速成长为政策宣传员、信息采集员、矛盾化解员、安全守护员和服务提供员“五位一体”的治理多面手。他们如同延伸至社区每个角落的活跃半径,将“同心圆”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扩展到极致。

扩圆周:共建共享,成就人人有责的和谐家园

当坚实的圆心和有力的半径共同作用,一个充满活力的“圆周”便自然形成——那就是共建共治共享的和谐社区。在力昌社区,这个“圆周”体现在居民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

曾经的方直星云里小区,因电梯维保问题出现过个别居民不理解的情况。社区党委并未简单处置,而是立即启动“同心圆”矛盾预警机制,联合相关部门主动邀约居民召开“一线恳谈会”,耐心倾听诉求,由专业技术人员现场释疑,并加速推动安全评估。真诚的沟通和务实的举措,很快化解了居民疑虑,将潜在的矛盾风险转化为增进理解的契机。今年以来,社区已成功调解类似民事纠纷22起,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社区”。

更重要的是,在社区党委的引领和“四学院”毕业骨干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主动关心社区事务,参与社区协商,为家园建设出谋划策。“社区是我家、治理靠大家”的氛围日益浓厚,共建共治共享的“同心圆”越画越大,越画越实。

文/图 张帆 黄璟 余其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