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A12来源:深圳侨报 2018年09月27日
登革热的病原学
登革病毒(DENV)属于黄病毒科中的黄病毒属,有4个血清型(DENV-1、DENV-2 、DENV-3和DENV-4),4种血清型均可感染人,其中DENV-2型病毒感染病死率及重症发生率高于其他型别。
登革病毒对热敏感。50℃ 30分钟或54℃ 10分钟、超声波、紫外线、0.05%甲醛溶液、乳酸、高锰酸钾、龙胆紫等均可灭活病毒。病毒在pH7-9环境中最为稳定,在-70℃或冷冻干燥状态下可长期存活。
登革热的传染源
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带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都是登革热的传染源。
登革热的传播途径
登革热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但不会由病人直接传染给其他人。伊蚊叮咬登革热病人或隐性感染者后,病毒在蚊体内大量复制,它再叮咬其他健康人时,就会将病毒传播给他人,从而导致登革热的广泛传播。
登革热的临床表现
①潜伏期:3-14天,一般为5-8天,发病前尽管体内有病毒存在,而前期症状却不明显;②发热(可达39℃-40℃,少数患者表现为双峰热);③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痛及疲乏、恶心、呕吐等症状;④面、颈、胸部潮红称“三红征”,结膜充血、表浅淋巴结肿大;⑤皮疹:于病程3-6天出皮疹,呈针尖样、“皮岛”;⑥严重者会出现出血和休克。
登革热的预防
由于登革热传播速度快,通常在很短时间便能够感染大范围人群,给社会造成很大的疾病负担。目前,登革热无特效疗法,亦无上市疫苗。因此,预防登革热最有效措施是做好防蚊灭蚊、清除家居积水和出现疑似症状后及时就医。
●防蚊灭蚊
登革热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不会直接人传人。只要不被蚊子叮咬,就不会得登革热。因此,改善卫生环境,消灭伊蚊孳生地,喷洒杀蚊剂消灭成蚊是预防登革热的根本措施。
①家庭应安装蚊帐、纱门、纱窗等实物屏障,适时使用蚊香、电子驱蚊器、电蚊拍、防蚊灯等装备,科学使用质量合格的杀虫喷雾剂对房间实施灭蚊处理,不能使用剧毒农药灭蚊,可引起中毒。
②在登革热流行区或流行季节,外出活动或旅行时,如在公园、绿化带等地点,应穿长袖衣服及长裤,并在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喷蚊虫驱避药物,避免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蚊虫较多的地方逗留过久。
●清除家居积水
传播登革热的蚊子生长在家居环境的小型积水容器中,清除积水,即可控制蚊子生长与繁殖,预防登革热。
①清除或倒置室外各种闲置的可积水容器,如放在户外、阳台不用的花盆、缸罐、轮胎、可积水的垃圾等。
②种养的水生植物(如富贵竹、万年青等)应每隔3-5天换水洗瓶,换水的同时要注意冲洗植物根部,以防蚊卵或幼虫粘在上面继续繁殖。登革热流行期间,最好不要种养水生植物。
③花盆的底碟、饮水机的水盘、鸟笼的饮水器皿等容易积水,要注意及时清理其中的积水。庭院喷水池、莲盆等积水若无法清除,可采取养鱼等方法,杜绝蚊虫孳生。
④及时清除各种无用积水,如沟渠、天台等地面积水,填塞竹节、树洞,对于长期无法清除的积水,可投放杀灭幼虫的缓蚀剂。
●及时就医
在登革热流行的夏秋季,突起高热,伴有较剧烈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痛及面、颈、胸部潮红等症状,出现多见于四肢躯干或头面部的皮疹,伴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均应怀疑是否患登革热,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或者通过蚊子传染给家人。